几乎所有水体中都有种类繁多的生物生存。这些水生生物在水体中占有各自的栖息生境,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根据它们的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几个大生态类群: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漂浮生物、着生生物。浮游生物一般个体都很小,多数种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解剖镜才能看清楚其身体构造。这些生物隶属于不同的门类,因此浮游生物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生态学上的意义。本书主要研究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plankton)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浮游动物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1)浮游动物在水生生物食物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是位于食物链前端的消费者,有的以浮游植物为食物,有的以细菌、碎屑为食物,而它们本身又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特别是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来源。因此,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较高等水生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同时,利用浮游动物的分布以及季节或年度变化,掌握浮游动物的数量及其变化特征,可为科学发展渔业养殖提供依据。
(2)浮游动物在水质改善上起着“水质净化器”的作用。浮游动物还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浮游动物对许多物质,特别是外来的污染物质的敏感性以及积累、转移作用,也使它们在研究物质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毒理影响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能量、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它们通过摄食及其垂直移动能够有效地将上层的初级生产量主动泵入其他水层,成为真光层颗粒有机物的沉降输出过程中的“生物泵”。
(3)浮游动物对于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迫使浮游动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一方面,浮游动物与水体质量关系密切,其中不少种类对水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另一方面,浮游动物特殊的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适应于相应的水文因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种属和数量变化总是与一定的水文状况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浮游动物的种属和丰度来评价水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